【我最难忘的党史故事接龙】毛泽东同志的经典名篇《为人民服务》

默认文件1618994283859

  《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追悼会上所作的讲话,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他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数次爬雪山、过草地,作战机智勇敢,屡立战功,多次负伤。后来,他到中央警备团当战士。1944年夏天,张思德去安塞执行烧炭任务。在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9月5日,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坍塌,张思德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外,自己却英勇牺牲,年仅29岁。

1

图为张思德同志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毛泽东得知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悲痛,他提出要为张思德召开追悼会。根据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报》的报道记载,9月8日下午“到会者千余人”,“毛主席即缓步登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示敬意,继作历时一时半之久的讲话,对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意义,阐述至详”。毛泽东对张思德的褒扬,是伟大领袖对为中国革命、为人民解放做出牺牲的英烈们的褒扬,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大力倡导。1945年4月,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入了党章的总纲。

2

图为《解放日报》(1944年9月21日第一版)关于张思德追悼会的报道。

  《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它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是对“为了谁”问题的集中回答,对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价值观的集中表达。它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它深刻揭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与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一致性,“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70多年来,《为人民服务》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反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体现,“为人民服务”像一根红线,贯穿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与思考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是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对党的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是对“为人民服务”科学内涵的发展和创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铿锵之音,再次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之问。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形象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时又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些话字字千钧,体现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3

图为中南海新华门影壁上“为人民服务”金色大字。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一脉相承的演进过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无论处在什么历史方位,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始终初心不改、本色依旧,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就是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力量,强化宗旨意识,扛稳责任担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用实际行动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理论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准确把握党的奋斗历史和人民创造历史的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情之所牵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及时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明确“为了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把理论工作的成果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深沉和持久的力量。明确“依靠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围绕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做好理论工作。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及时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用有温度、有力量的理论成果回报人民群众。加强对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的辨析引导,对一些错误思潮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和斗争,让人民群众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认识。明确“我是谁”。我们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经常性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锤炼思想品质、增强本领能力。创新话语体系,既说好北京话,把好政治标准、传播党的声音,又要说好河南话,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河南形象,更要说好群众的话,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把透彻的说理与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宣传,弘扬正气、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理论处党支部)